在制药、涂料、电池浆料及化妆品等行业中,制备均匀、稳定、无沉降的悬浮液是关键工艺目标。高剪切分散机凭借其强大的机械剪切力,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设备。要获得理想效果,需从物料特性、设备参数与工艺控制三方面协同优化。
首先,合理选择定转子结构与间隙。高剪切分散机通过高速旋转的转子与固定定子之间形成的狭小间隙产生强烈剪切、撞击和湍流,从而打碎团聚颗粒。对于微米级或纳米级悬浮体系,应选用多层精密定转子(如三级或四级),并确保间隙控制在0.2–0.5 mm范围内,以提升剪切效率。
其次,控制转速与处理时间。转速直接影响剪切强度,通常实验室机型可达8,000–12,000 rpm,工业型为3,000–6,000 rpm。但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转速可能导致局部过热、气泡卷入或颗粒过度破碎引发再团聚。建议采用“阶梯式”运行:先低速润湿粉体,再逐步升至目标转速,并通过粒径分析仪监测D90值,确定较佳处理时间(通常5–20分钟)。
第三,优化投料顺序与分散介质。应先将液体基质加入容器,再缓慢撒入粉体,避免“鱼眼”结块。必要时可添加润湿剂(如Tween 80)或分散剂(如聚丙烯酸钠),降低界面张力,提升颗粒表面电荷稳定性(Zeta电位绝对值>30 mV更佳)。
此外,温控不可忽视。高剪切过程易导致体系温升,尤其对热敏物料可能引发降解或粘度变化。建议配备夹套冷却系统,将温度控制在工艺允许范围内(如≤40℃)。

而且,设备清洁与维护同样重要。残留颗粒会污染下一批次,影响重现性。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定转子组件,并检查密封件是否磨损。
综上,通过科学匹配设备性能、物料特性和工艺参数,高剪切分散机全部能够实现高固含量、窄粒径分布、长期稳定的悬浮液制备,为后续生产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