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乳化机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制药及食品行业,用于制备O/W或W/O型乳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常遇到乳液分层、破乳、粒径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稳定性与外观。这些问题通常源于配方、设备或操作不当,可通过以下策略有效解决。
一、分层问题
分层多因两相密度差大或乳化不充分所致。对策包括:
调整油水相比例,尽量缩小密度差异;
添加增稠剂(如卡波姆、黄原胶)提高连续相粘度,延缓沉降;
确保乳化时间充足,建议在达到目标转速后持续乳化10–15分钟。

二、破乳现象
破乳表现为油水分离、絮凝或变色,常由乳化剂选择不当或剪切不足引起。应:
选用HLB值匹配的复合乳化剂(如Span 80+Tween 80);
检查乳化机剪切头是否磨损,确保转速达到工艺要求(通常≥3,000 rpm);
避免在乳化过程中频繁开盖或剧烈搅拌引入空气。
三、粒径过大或分布宽
粒径过大直接导致乳液不稳定、光泽差。主要原因包括:
投料顺序错误(如一次性加入全部油相);
剪切强度不足或乳化时间短;
未预混两相。
建议采用“相转变法”:先将水相加热至70–75℃,缓慢滴加油相,同时开启乳化机高速剪切;乳化完成后可进行二次均质或冷却定型。
此外,温度控制至关重要。油水两相应预热至相近温度(通常70–80℃),避免温差导致界面张力突变。乳化结束后应缓慢冷却,防止晶体析出破坏乳液结构。
而且,定期维护乳化头、校准转速、清洁罐体内壁,也是保障批次一致性的基础。
综上,间歇式乳化机虽操作灵活,但对工艺细节要求高。只有将配方设计、设备性能与操作规范有机结合,才能制备出细腻、稳定、货架期长的高品质乳液。